中国碳市场体系尚在起步阶段,据德勤中国研究数据预测,伴随时间的推移,到2025年,配额缺口比例将从2%上升到10%,再考虑到未来有偿分配比例上升,全国平均碳价将从2020年的51元/吨上升到86元/吨,企业碳排放履约成本进一步上升(图2)。《2020碳价调查报告》认为,全国碳市场建成后,到2030年碳价有望达到93元/吨,并于本世纪中叶超过167元/吨。
考虑各地区碳价水平波动幅度差异,未来部分地区企业履约成本可能更高。以北京市为例,碳市场交易自2014年运行,早期成交均价在60元/吨浮动,2019年-2020年成交均价已经提升在80元/吨以上。 欧盟碳交易市场近年来碳价也持续走高,据《中国能源报》相关报道,截至2020年12月,欧盟碳价从2017年底的7欧元/吨上升到31欧元/吨。 第二,碳市场监管对企业合规的约束。当前,各试点碳市场均对被管控企业有核查合规要求。在此标准下,不主动进行碳核查、不按标准进行碳核查,未履约的企业将受到通告处分、罚款、纳入失信人黑名单等处罚。伴随未来碳市场建设的完善,碳排放管理的核查监管、惩罚力度都将比试点阶段更加严格。 同时,被管控企业参与碳市场需要进行排放报送、核查、交易等一系列工作,涉及企业内部多个部门联动。碳市场监管对企业管理成本、人力成本及管理效率层面提出了更高期待。与此同时,科技企业在政策合规、社会公信上的表现,也是其企业社会责任能力的重要一环。企业需树立良好公众形象,发挥企业社会责任以应对碳市场监管。 第三,碳排放交易机制对企业投融资能力的约束。碳排放权交易本身作为市场调控机制,性质上与金融市场类似,即通过碳交易市场实现高碳排、低碳排企业间的资源与资金调配。企业在碳资产管理上的风险也影响其在金融市场的投融资能力。 2020年10月,生态环境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在气候投融资领域的激励和约束作用。预计未来碳市场交易会与企业在气候投融资领域的表现进一步挂钩。据《2019年中国碳价调查》显示,有68%的企业受访者认为,到2025年,碳价对投资决策的影响将越来越大。 云服务、数据中心企业是重资产、重投资产业,应当及早认识到碳市场带来的潜在投资决策风险,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避免因碳资产管理不善受到投融资约束。 相比中国同行,在应对气候危机问题上,美国科技巨头要先行一步。苹果、谷歌、Facebook、微软等企业纷纷制定气候目标并付诸行动(图3)。
中国互联网科技企业的减碳行动尚在起步阶段。绿色和平于今年初发布的《绿色云端2020》榜单对部分中国互联网科技企业进行排名,企业普遍在可再生能源、能源信息透明度等维度表现不足,绝大部分企业未制定相应的碳目标与可再生能源规划。 碳约束时代即将来临。通常,企业可通过技术革新来提高企业产品、设备的效率,从而降低碳排放。同时,鉴于互联网科技企业碳排放大部分来自于其数据中心电力消费,伴随中国电力系统改革进入“深水区”,光伏、风电平价上网时代已在风口,企业可通过批量采购可再生能源,投资可再生能源项目、园区内自建分布式项目来减少因外购非再生电力所产生的碳排放。 在2020年11月初生态环境部出台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中可以看到,中国碳市场正在逐步引入抵消机制,控排企业可用通过国家核证自愿减排机制(CCER)抵消5%的碳核查排放量。其中,CCER来自于可再生能源、碳汇、甲烷利用等领域。企业可通过将清洁能源发电量折算成自愿减排量,以满足碳市场约束。 在中国,未来碳市场发展如何更好与可再生能源交易市场联动,与可再生能源消纳保障机制衔接,以推动可再生能源在减排市场的影响力,依旧是一个值得期待的问题。 我们希望看到更多的科技、数据中心企业加入可再生能源采购,通过清洁能源应对碳市场约束。此外,碳市场作为长效机制,科技企业应做好长期应对碳市场约束的准备,将碳排放管理纳入企业战略规划,优化企业碳资产管理,长期探索低碳转型发展路径。 同时,为更大效率地发挥碳排放交易的市场职能,就目前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状况,我们建议中国碳市场建设可借鉴欧美碳市场经验,以30/60碳目标为减碳原则,明确中长期碳排量分配总额,帮助地方分解碳排额,科技企业设立减排目标。同时,建立完善的MRV(监测、报送、核查)体系,以优化被管控企业管理流程。 对于走在时代前沿的互联网科技行业而言,在向可再生能源转型上,也应该走在时代前列。通过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将企业碳排放管理纳入未来发展战略,向社会充分展示其应对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成为一朵真正的“云”。(来源:财经杂志)